“英国的底特律”、“世界的车工厂”——伯明翰,一直以来,这座英国第二大城市都被视为世界最大、最集中的工业区。

从这里出口的产品,占英国25%。
路虎、捷豹、劳斯莱斯这些知名车企的总部和工厂都在此落户。
吉百利、汇丰银行这些耳熟能详的企业均来自伯明翰。

这里拥有欧洲最多年轻人口的地区,过去曾连续三年蝉联“英国最佳生活质量” 的城市。
这里的经济强劲,2021年伯明翰的GDP达到319亿英镑,全英范围内排名第二,仅次于伦敦。

但在本月初,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被打破,伯明翰突然宣布破产。
这不仅让英国各界惊讶不已,更让全球民众为之震惊,伯明翰到底发生了什么?
01
被一起诉讼“打倒“的市政府
为何伯明翰会陷入财政困境?
据官方解释,伯明翰财务困境的起因,源于十年前的一桩“同工不同酬”的索赔案。
过去几百年间,英国各界都在追求男女平等的路上努力,由性别带来的待遇差别问题也包含其中。
1818年,英国哲学家杰里米·边沁曾写书呼吁停止歧视女性,支持男女平等。
1851年,谢菲尔德成立了第一个支持女性参政的组织。
1913年,英国女权主义者艾米丽·戴维森在抗议中英年早逝,年仅39岁。
1921年,英国改革通过:所有21岁以上公民无论男女皆可投票。
1970年,英国出台《同工同酬法》,规定禁止性别歧视,同等条件下男性女性工资相同。
到了2010年,英国推行了《平等法案》,进一步完善了1970年的法律漏洞,确保男女平等。
这项法律规定,从事同样工作的人,只要雇员的教育背景、工作经验、面试表现相同,无论男女,工资和待遇必须保持一致。
而在2012年,伯明翰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却发现自己并未受到平等待遇。
当时,政府向垃圾收集员和街道清洁工(都为男性)发了一笔奖金。
但是呢,另外174名从事助教、清洁工、餐饮人员等职务的女性职工并未收到这笔奖金。
于是,这174名雇员向英国最高法院提起诉讼,基于《平权法案》条款,最终要求伯明翰议会支付赔偿款。
之后,伯明翰政府陆续赔偿了11亿英镑。
但在近期,伯明翰市政府发现这件事似乎没个头。
除去还要支付的7.6亿英镑的赔偿金,政府发现同类型案例的申请人数如“滚雪球”一般,愈来愈多。
既然“同工同酬”赔偿在“男女平等”上可行,那么种族、LGBT、甚至难民是不是都有权利要求“平权”?
有了先例可循,更多人加入了“维权”队列。
于是,赔偿金额随着申请人数增多,正在以每月500万至1400万英镑的速度在增加……预计到了2024年~2025年,将增至1.648亿英镑。
而政府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者其他手段来偿还这些债务。

于是,他们开始摆烂,发布了“114号通知”。
从法律角度来讲,英国地方政府是不可以申请破产的,但如果到付不起钱的情况,可以发布114号通知。
就是变相告知老百姓,政府没钱了,相当于进入了“破产状态”,这种情况下,政府的部分债务可能会被豁免。
同时,政府也可以削减各项不必要开支。
除了保留保护弱势群体和法定服务(如儿童保护、垃圾收集、道路维护等)之外,其他所有非必要的开支都会停止。

公共服务减少,民众的生活品质也会跟着下降,不得不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便。

02
“破产”与英国经济陷入衰退有关
虽说申请“破产”是一种保护,但副作用也是有的。
这样的行为会让城市声誉下跌,进而影响招商引资,最终导致财政收入降低。不到万不得已,政府不会采取这项措施。
但从2020年至今,除了伯明翰,英国共有7家地方政府申请“破产”。
包括瑟罗克、奥克罗伊登、斯劳和北安普敦郡等地方政府均宣布过实质破产。其中奥克罗伊登市,两年内就提交过三次114号通知。

英国《卫报》指出,在未来两年内,至少会有26个英国地方政府可能宣布“114条款通知”。
如,科克里斯、黑斯廷斯、德比、考文垂和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等城市,都面临着财务困境。

如此来看,这就不是一个城市的问题,而是整个英国经济出了问题。
自从英国脱欧后,加上疫情后续影响和俄乌冲突,三重因素影响下,英国几乎要陷入到经济衰退的地步。
在G7国家之中,英国垫底,经济增速最慢,通胀率最高。
自2019年以来,食品价格在涨,能源在涨,为抑制通胀,英国央行多次加息,利率越来越高……

直接导致英国民众生活成本上升,消费能力下降,企业利润持续下滑。最终,企业难以为继,只能宣告破产。
去年,英国登记破产的公司数量就超过了2.2万家,创14年新高。
而今年更严重,上半年就有1.3万家企业宣布倒闭,60万家微型企业面临破产风险。

其中不乏老牌大企业。
上个月,拥有93年历史的英国老牌零售商威尔科(Wilko)宣告破产,400家门店暂由普华永道进行管理。

英国最大电信运营商——英国电信公司将在未来5年到7年内至多裁员5.5万人。
除了企业艰难,民众的生活同样艰难。
英国央行一路加息,使得食品价格涨幅创下45年来最高纪录;天然气和电力账单金额几乎翻了一番;无论是开车自驾还是搭乘公共交通,出行成本都大幅飙升……

大家只能削减家用,以减少支出,或通过加班、打零工的方式增加储蓄……
为了抗议通胀高企,要求调整薪资,提高待遇,罢工游行更成为英国人的家常便饭

总之,一团乱麻。
回到伯明翰破产一事上来,英国政府也态度明确的表示:不救。
或许真相是:并非不想救,而是囊中羞涩,自身难保啊……
